无障碍
走节约集约之路 建生态文明之城——我市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述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9日 作者:统计局 来源:乌海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工作相关要求,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全面推进全社会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加强水资源节约管理

  我市地处两大沙漠和一处沙地之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0%。近年来,我市坚决扛牢黄河入蒙首站首责,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持续加大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等各领域节水力度,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为指引,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我市在全区率先印发《乌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不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确定了以“一个总量、六个效率”为核心的水资源控制目标体系。2023年5月1日,随着《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的正式施行,我市治水、管水进入了新阶段,为推进“取、供、用、排”全过程节水提供了制度保障。

  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改进污水处理工艺,以“绿色脱盐”技术替代原先的双膜法脱盐工艺,大幅提升了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公司生产线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实现废水“近零排放”;

  乌达区雨润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农业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设置专有感应装置,当水渗透到刚好满足作物生长深度时,滴灌系统会自动关闭,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乌海能源公司平沟煤矿实施矿山灌溉管网改造工程,矿井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被浇灌在绿色矿山上,减少了渣堆绿植的绿化用水支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海南产业园再生水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每年可为各企业提供342万吨的高品质再生水,废水总回收率达95%。这一工艺流程处理所产生的浓盐水可作为园区内洗煤厂的洗煤用水,每年可减少污水外排360万吨。

  ……

  我市将再生水、集蓄雨水、矿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管理,在水资源“三条红线”的基础上纳入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下限指标,形成了具有乌海特点的多水源、多路径、统一配置、联合调度的水资源管理新模式。2023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优秀试点城市,全市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实现了优水优用、就近利用、水尽其用的目的。

  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我市通过开源、节流、挖潜、布水网、建机制,多管齐下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三区一园多点”为依托,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近零排放”技术改造。目前,我市1个产业园区和5家企业入围自治区节水型企业和园区节水标杆企业名单。我市将地表水、地下水管控指标分解到各区、各行业,通过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动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双提升。

  推动能源节约高效利用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基础,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我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立足地区禀赋,稳步提升“风光氢储用”新能源产业链水平,跑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废弃矿山上的“蓝海洋”、教学楼上的“金板板”、荒山空地上的“聚宝盆”……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的利用为我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乌达区国能100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现场,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矿区治理”的建设模式,让废弃矿山再一次变为金山银山。据了解,该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74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5.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2万吨,让闲置土地成为绿色清洁能源的输出基地。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引领,将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基础工作中。为切实提高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我市牢牢抓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立足产业基础和消纳能力,统筹谋划新能源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用绿色、清洁的新能源为我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赛思普(CISP)工艺生产高纯生铁,由于使用氢冶金技术,取消了烧结、焦化等高污染工序,排放指标与传统高炉工艺流程相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8%、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48%、颗粒物排放减少89%,具有碳排放低、污染物排放低、吨铁发电量高、综合能耗低等优势。

  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培育发展新优势,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源头管控,提高项目准入标准,根据“能耗强度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弹性合理”要求,探索以能耗强度为核心的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新上项目必须落实“两个先进”、达到“双重标杆”。此外,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积极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讲座。稳步提升“风光氢储用”新能源产业链水平,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可持续、可预期的发展生态。

  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近年来,我市将自治区“五个大起底”行动一张蓝图绘到底,第一时间印发《推进“五个大起底”行动安排部署方案》,高位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唤醒一处处“沉睡”资源,变闲置土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市立足盐碱地多的地区特点,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让闲置土地释放发展新动能。

  海南区一棵树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在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养出了鲜活的水产品。如今,这里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长势良好,供不应求。一棵树村紧邻黄河,约五分之二的耕地都是盐碱化严重的不毛之地,由于地势较低,灌溉水易进难出。基地经过技术人员改良土壤pH值,使得水源的碱性更适宜养殖,生产出来的水产品肉质鲜嫩、没有腥味,深受消费者认可。

  盐碱地多指含有盐碱成分的土壤,含盐量一般超过0.1%,不仅作物出苗难,高产更难。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禀赋,我市从现有资源找出路,探索适合盐碱地的产业发展之路,变难利用资源为“美丽经济”。

  距离一棵树村不远的万亩滩村,不少盐碱地曾经是耕地,但由于盐碱化严重,过去几十年间,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的居民越来越少。2023年,西部环保有限公司从中国农科院引进改良土壤技术,生产土地改良剂,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将万亩滩村9000余亩盐碱地作为试验田,种上了小麦、水稻、油葵、玉米等农作物,目前作物生长良好。

  立足本地盐碱地实际,我市积极探索盐碱地生态治理之路,全面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盐碱地开发利用;不断深化农区用地制度改革,推进耕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引导农区未有效利用的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科学统筹用地报批,逐步建立多元组合用地模式;聚焦产业发展,深入分析产业用地需求,灵活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变荒滩盐碱地为产业聚宝盆。

  随着“五个大起底”行动的开展,我市“休眠”资源再次“苏醒”,不断惠及更多群众。针对因土地肥力和产量下降、农区劳动力外流等易出现的种植地撂荒现象,我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粮则粮、宜特则特,扎实开展撂荒地治理工作。

  海勃湾区中河源社区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利用闲置撂荒地建设了中河源社区农业文化大集和“南北集市”蔬菜分拣中心,打造便民利民新项目;在乌达区三道坎街道胡杨社区,一度无人问津的撂荒地经过重新整合,种植上葡萄、玉米等作物,成为了实现机械化耕地、节水滴灌的良田;海南区拉僧庙镇曙光村农业示范园104栋闲置温室大棚和20公顷撂荒地经过改造建设,现已投入生产……

  我市不断以“绣花”“织补”的精细功夫,加快闲置土地盘活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思路,让“寸土”生“寸金”,高效盘活利用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基赋能。

  促进资源全面循环发展

  “大力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实施一批节能、节水技改项目,积极创建低碳、零碳示范园区,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集约化升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推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提速培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市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切实提高全面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金科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BDO为载体,进行PBAT改性材料等高分子材料研发以及全生物降解地膜、背心袋、一次性餐盒等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2023年,该公司在我市和巴彦淖尔市进行了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免费为乌海及周边地区的农户提供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广受好评。使用过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农户表示,以往覆盖地膜后,到秋季需要人工翻土回收,后续处理时,地膜容易破碎,无论是对于人工捡拾清理还是机械回收都造成很大难度,不仅浪费人力,还会污染环境。而全生物降解地膜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用后的地膜无需回收就可自行降解,从源头上取缔了“白色垃圾”。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畜禽粪污等高效利用,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全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1.8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

  2023年底,由市汇海客运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的28台新能源出租车正式投放。这也是我市首批投放并交车的新能源出租车。新能源出租车的推广,对于我市出租车行业发展节能环保车型、提高运营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和促进行业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已完成101台新能源出租车的招标采购工作,首批交付28台,其余73台将陆续投放。近年来,我市出台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新能源车型在公交、客运、货运、出租等领域的应用,全力构建新能源公共绿色交通体系。

  统筹兼顾,着眼长远。我市将持续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协同发力,有序推进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以良性循环助力美丽乌海绿色发展。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