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人普”)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次普查摸清了全市人口总量及其变化特点,也查清了人口结构和分布。本文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数据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对全市人口发展变化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从“七人普”看全市口发展变化的特点
(一)人口总量保持稳定低速增长,中心城区聚集作用明显。
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556621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32902人相比,增加了23719人,增长4.45%,年平均增长率为0.44%。十年来,全市人口保持稳定、低速增长。普查结果显示,全市三区人口增减变化不同,我市主城区海勃湾区常住人口达339155人,比2010年增加42978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55.58%提高到60.93%,增加5.3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聚集作用明显;海南区常住人口为94770人,比2010年减少8585人,乌达区常住人口为122696人,比2010年减少10674人。
全市人口密度为334人/平方公里。比2010年“六人普”319人/平方公里增加15人/平方公里。其中:海勃湾区为696人/平方公里,比2010年“六人普”608人/平方公里增加88人。人口密度的增大,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地区人口的聚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人口性别构成趋于合理,婚姻状况稳定度下降。
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1044人,占 52.29%;女性人口为265577人,占47.71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9.5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2.72相比,下降3.13 。人口性别比逐渐向正常值(103-107)靠近,趋于合理。
其中:海勃湾区性别比为105.21;海南区性别比为123.47;乌达区为111.93。可以看出,第二产业集中的地区男性用工人数较多,三产业集中地区用工人数男女比例位于正常值范围。
“七人普”长表抽样资料显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婚姻状况基本稳定。在全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46463人),其中有配偶35445人,占76.29%;离婚1769人,占3.81%;丧偶2312人,占4.98%。同2010年“六人普”相比,有配偶人口比例下降0.31个百分点;离婚和丧偶人口比例分别提高1.85个和1.31个百分点,婚姻状况稳定度下降。
(三)老龄化进入快车道,劳动力资源稳定。
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4750 人,占13.43%;15-59岁人口为390376 人,占70.13 %;60岁及以上人口为91495 人,占 16.4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 63875 人,占11.48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50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4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上升4.55个百分点。
全市人口社会总抚养比为33.16%,较2010年“六人普”32.35%上升个0.81百分点。其中,少儿抚养比为17.88%,较2010年“六人普”18.44%,下降0.5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5.28%,较2010年“六人普”13.92%,上升1.36个百分点。从普查数据看出,我市老龄人口占常住人口达11.48%(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龄化快车道。
(四)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略有提高,蒙古族人口增长较快。
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汉族人口为517607人,占92.9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9014人,占7.01%。与“六人普”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上上升0.22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人口中,蒙古族人口为22091人,占常住人口的3.9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6923人,占常住人口3.04%。与“六人普”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0882人,增长4.20%;蒙古族人口增加3139人,增长16.5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602人,下降3.44%。
(五)家庭结构简单规模缩小,人口住房状况进一步改善。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同时旧的传统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几代同堂”的传统大家庭结构正在逐步消失,家庭结构简单,规模缩小。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206072户,家庭户人口为4807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33人,与“六人普”相比,家庭户的户数增加了18299户,家庭户人口仅减少14915人,使得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比“六人普”的2.64人了减少0.31人。
近年来,随着市委、政府加大宜居城市建设力度,广大市民居住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改善,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在全市206072户家庭户中,平均每户住房间数2.26间,比“六人普”的2.18间提高了0.08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8.34平方米,比“六人普”的27.8平方米提高10.54平方米。十年来全市人口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六)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盲率下降显著。
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 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1686 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0154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9561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809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3448人上升为21862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由19214人下降为1799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970人下降为34056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8697人下降为17623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市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在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增加的同时,我市文盲人口则大幅度减少,文盲率下降显著,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4092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6158人,文盲率由3.80% 下降到2.53 %,下降1.27个百分点。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89年增加至10.69 年。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89年增加至10.69 年。显示出近年了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显成绩。
(七)人口流动性活跃度较强,外来人口省份集中。
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 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 322639 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23488人,流动人口为199151人,流动人口中,跨自治区流入人口为 97939人,自治区内流动人口为 101212人。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四个省份甘肃、陕西、 宁夏、 河北四个省及自治区,占外来人口的59.94%。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了95506人,增长42.05%;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了65012人,增长111.18%;流动人口增加了30494人,增长18.08 %。
纵观我市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变化,所显示出的特征,总体上保持了一个适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
二、对全市人口健康发展的建议
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营造有利于生育的社会环境。国家先后出台“单独两孩”“全面两孩”以及“三胎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全市应加大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宣传,对适婚青年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转变生育观念;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压力,解决育儿家庭无人照看问题;进一步完善产假、父母育儿假制度,降低生育成本,对积极响应国家生育政策的公民予以奖励;完善用人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女性求职、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提高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
(二)应对老龄化挑战变新的发展机遇。面对全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对冲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变被动为主动。人口老龄化将带动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等需求的增长,全市应推进和加快形成与老龄化相匹配的扶持政策和产业结构,加强对健康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着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一是要强化和巩固义务教育,防止辍学退学、新文盲产生;二是在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重视和加强中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职业教育和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使普通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三是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高等学府就学的机会,提升人口的综合文化素养,实现由人口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变。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