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标       题: 敢于无处生万有 能凭海阔纳百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乌海篇
索  引  号: 111503000115547383/2019-10219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 统计局 信息分类: 统计信息
概       述: 敢于无处生万有 能凭海阔纳百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乌海篇
成文日期: 2019-09-28 00:00:00 公开日期: 2019-09-28 09:24:15 废止日期: 有效性: 有效
敢于无处生万有 能凭海阔纳百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乌海篇
发布时间:2019-09-28 09:24:15 作者: 来源:乌海新闻网 浏览次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乌海市沐浴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秉承着“敢于无处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书写了精彩纷呈的奋斗故事,成就了倍感自豪的光荣梦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提出、大力度落实“以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和区域服务能力,全力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区、生态环保攻坚区、投资贸易首选区、优教优医普惠区”的地区发展思路,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开创了乌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把握“稳”字总基调,综合实力上台阶

  新中国成立以来,乌海市委、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决策部署的同时,从乌海实际出发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引领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综合实力走上新台阶。

  乌海市刚建市时,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76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2亿元,1993年突破10亿大关,达到15.24亿元,2002年突破50亿大关,达到54.28亿元,2005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1.84亿元,2016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572.23亿元。1977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0%。1976年建市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长12%,增长116倍(按可比价计算)。

  经济增长换档不失速。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乌海的经济增速也由两位数降为个位数,由高速转为中高速。2013-2018年,全市GDP增速分别为10.7%、8.8%、7.5%、6.8%、5.3%和13%。在“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

  

  人均GDP逐年提高。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随之大幅增长。1976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97元;1985年跃上1000元大关,达到了1389元;2001年跃上10000元大关,达到10926元;2016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2725元。1979年人均GDP比上年增长10.4%,2018年人均GDP比上年增长12.5%,1976年建市以来人均GDP年均增长10.1%,增长51.3倍(按可比价计算),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加快。

  

  二、抓住“进”字关键词,供需两端齐发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乌海市着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从供需两端齐发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底气和后劲:供给侧,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需求侧,内需稳步发展,对外开放活力增强。

  农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建市初期,我市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上世纪7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值由1976年的58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88064.2万元。回首43年,我市粮食总产量由1976年的0.20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3.60万吨,粮食面积由1976年的1354公顷提高到2017年的4335公顷,蔬菜产量由1976年的48140吨提高到63631.77吨,有力保障了我市粮食安全。

  工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市工业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较为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保持着向好的发展趋势,成为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6年的仅0.90亿元提升至2016年的280.86亿元。工业新动能成长较快。2018年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比上年分别增长40.5%和36.7%,比规上工业增速高8.3和4.5个百分点。

  

  投资投资水平不断提升。自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以来,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0.50亿元,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78.91亿元,是1978年的360倍,1976-2018年全社会投资累计完成3282.66亿元。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始终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经济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其中99.9%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40年,97.4%集中在2001年以来的18年。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7576万元增至2018年的155.03亿元,增长203.6倍,年均增长14.2%。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182元,同比增长3.8%,比1983年实际增长76.1倍,年均增长13.2%。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2018年,乌海市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8%,比1983年下降28.6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活力增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量的积聚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机遇,“引进来”“走出去”绘就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进出口增速总体向好,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529.99万美元到2018年11183万美元,增长了21倍,年平均增速18.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外资引入继续加快。其中,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2亿美元,比2004年多12倍。

  三、唱响“优”化主旋律,转型升级加速度

  近年来,虽然全市经济处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但乌海市委、政府始终坚决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全市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经济发展向更高水平不断迈进。

  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建市43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不断加快,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仍居主导地位,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8%。2018年,全市新增注册企业(个体)数量达到7893户,保持较快增长,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双创力度带来的结果。其次,新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速都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分别增长40.5%和36.7%,比规上工业增速高8.3和4.5个百分点。汽车产量从无到有,工业经济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展质量优化提升。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服务业比重提升至37.1%,比1978年上升21.2个百分点。

  四、牢记“民”是最根本,百姓生活更幸福

  新中国成立以来,乌海市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优先,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获得实惠,人民生活实现改善。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继续将城乡居民增收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全方位创造就业和再就业机会,积极落实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牧民增收,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居民财富不断增长。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连续跨越式提升。自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以来,1983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425元,2005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07元,2011年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2349元,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301元, 突破4万元大关,1983-2018年年均增长13.6%;1997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1778元,2011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786元。2018年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418元,1997年-2018年年均增长11.2%。(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指标调查制度分别从1983年和1997年开始建立)。

  

  

  五、注重“新”字发展决,社会事业愈兴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建市初期,我市交通设施十分落后,出行非常不便。1976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34公里,货车、客车、摩托车、畜力车等是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没有铁路和飞机。全市交通运输工具年底实有数1286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快速改善,铁路、公路、航空等路网四通八达,城市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的出行。2018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156公里,年末公交线路达到49条,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8.87万辆。城市客运量286.72万人次,铁路、公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客运量比重分别为56.3%、26.9%、16.8%。

  邮政通讯方便快捷。建市初期,人们主要通过寄信、电报和手摇电话等方式远程联络。改革开放后,邮电通讯业蓬勃发展,信息产业迅速兴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不断推进,手机、电子邮件和QQ等交流沟通方式迅速流行。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和智能手机普及后,移动支付、移动出行、移动视频直播和餐饮外卖等应用得到实现,线上线下加快融合,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战略深入贯彻实施,显著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工作生活方式。2018年,我市固网用户达19.9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35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在网用户达到84.1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49部/百人,

  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62.15万户,同比增长3.2%;宽带用户达到20.05万户,同比增长18.9%。

  市政设施逐渐完备。建市初期,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及排水、排污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匮乏,市容市貌破败不堪。2018年,城市供水供气设施完备,供水管道641.8公里,年供水总量6894万平方米,用水普及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98.1%,排水管道236公里;居民使用天然气总量2519.54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机械化清扫车辆66台;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2764.4万平方米,主管网长度达292公里。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乌海各族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奋发有为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