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标       题: 乌海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策浅析
索  引  号: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 统计局 信息分类: 统计报告
概       述: 乌海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策浅析
成文日期: 公开日期: 2024-08-07 11:40:40 废止日期: 有效性:
乌海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策浅析
发布时间:2024-08-07 11:40:40 作者:统计局 来源:乌海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

  摘要:人口状况是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本文依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安反馈的近两年户籍人口数据,对乌海市的人口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字:人口结构变化,人户分离,社会治理,公共服务。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不断调整优化生育政策,人口保持平稳增长,性别结构持续改善,人口流动日益活跃,集聚度提高。针对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新的人口发展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生育政策。2021年,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党中央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我市着眼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责任落实、鼓励激励、普惠托育、关心关爱等方面聚焦聚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常住人口情况。2023年乌海市常住人口为55.62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3.61万人,占96.3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01万人,占3.62%。常住人口中,0—15岁人口为7.60万人,占13.66%16—59岁人口为37.30万人,占67.05%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73万人,占19.2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42万人,占13.34%

  (二)户籍人口情况。2023年乌海市共有住户17.13万户,户籍人口43.40人,其中男性21.59万人,女性21.81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9。户籍人口中居住在城镇人口40.1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92.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22人,占7.4%。户籍人口按年龄段分,其中0—176.23万人,占总人口的14.4%18—5926.8万人,占总人口的61.7%60岁及以上人员10.37万人,占总人口的23.9%

  二、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从近年人口变化情况看,乌海市人口结构呈现家庭小型化、社区社会化、人口老龄化等特征。

  (一)家庭小型化。由于生活习惯和家庭观念的不同,当前家庭老少分居现象逐渐增多,大家庭概念相对淡化,具体表现为,同一家庭内部的部分成员脱离原生家庭,构建新的家庭,从数据上看新的家庭增加了家庭户的数量,但家庭户均人口降低。从户均人口看,2020年我市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28/户,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36人。从家庭构成看,家庭户中一代户达12.58万户,占我市全部家庭户的56.36%,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5.61个百分点。从家庭人数看,家庭户中一人户、两人户、三人户、四人户分别占全部家庭户的25.76%35.83%26.43%9.37%,与2010年相比,一人户、二人户分别上升7.70.1个百分点,三人户、四人户分别下降7.10.1个百分点。

  社区社会化。在户籍人口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外来人口已成为我市常住人口增量的主要来源。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2020年乌海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达32.26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57.95%,其中,户口在乌海市内的占人户分离人口数的38.27%,在市外的占人户分离人口数的61.73%

  (三)人口老龄化。国际上一般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或老年型人口)的标准。从年龄结构看,2021—2023年,乌海市常住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2.09%12.90%13.34%,呈逐年递增趋势。从养老支出看,2021—2023年,乌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支出165718642403万元,年均增长28.86%    

  三、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大城市陆续放开放宽户籍政策,城市之间、地区之间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抢人大战”。推进人口发展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高铁、高校时代带来的资源重组、动能重聚、格局重塑机遇,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进程,进而扩大社会就业,不断提高人口承载力和吸纳力。 

  (一)消费潜力有待充分挖掘。一是生活消费需求方面家庭结构小型化背景下,单身成年人与夫妻家庭占比增加,孤独经济、懒人经济、银发经济等对高品质生活的消费需求正在形成。2023年,乌海市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854元,同比增12.4%处于自治区末二是养老服务需求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理念的转变,全社会对生活照料、社会支持、康复护理、长期照护、老年医疗等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将持续增加,品质生活型、享受发展型的新型养老服务成为新需求。三是文化娱乐需求方面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都市生活方式转变,城市居民对文化娱乐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但我市第三产业供给、夜经济业态的丰富程度与居民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城镇发展仍有增长空间。一是城乡功能品质提升方面近年来,乌海市以实施六个工程为抓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多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限于历史发展基础和资源要素制约,在完善城乡休闲、娱乐等基础配套,不断提升城市集聚能力和内涵魅力等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问题需要破解。二是公共资源配置优化方面近年来,乌海市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教育医疗、政务服务、人力资源、文化旅游、城乡融合等重点领域,推动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但对标居民对高质量发展的更高期待,在有效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地区间差距、城乡间差距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是人口整体素质优化方面人口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状况,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拥有硕士研究生人口不足1%,博士研究生仅有125人,高素质人才匮乏短板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治理成果还需持续巩固。一是家庭单元教化功能弱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器。在社区社会化、家庭小型化成为社会和家庭结构发展的主要趋势的当下,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不断增多,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新问题、新挑战。二是新老市民服务难度提升。外来人口到达乌海初期,往往会选择在出租房集中的城中村、老旧居民小区、安置小区落脚,一些企业在为员工提供住宿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也会选择群租模式,外来人口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存在较大难度。三是社情民意形势复杂多变。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活水平改善,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供给响应的敏感性、及时性、适配性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全媒体语境下,公共服务领域引发负面舆情的可能性也在增大,舆情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四、相关对策建议

  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问题、系统施策、精准发力,积极借鉴各省市经验做法,通过政策支持体系化、激励引导人性化、保障落实具体化,进一步补短板、扬优势,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逐步改善人口结构,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推动新时代人口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统筹发展。一是鲜明导向,把人口增长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完善稳就业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多渠道、多方位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提升区域人口承载能力。二是鼓励婚育,完善细化富有地方特色的激励生育政策措施,从生育成本、健康保健、劳动保护、女性权益维护等方面入手,大力度降低家庭生育成本,引导帮助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推动良好婚育文化氛围的形成缓解家庭生育焦虑。三是健全配套,聚焦一老一少服务能力提升,在增加有效供给上下功夫,兜牢公益性养老底线,大力发展普惠养老,加快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加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增加养老育幼托位供给,让群众就近就便享受服务。

  (二)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引人聚才。一是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加速推进一刻钟生活圈建设,充分结合各社区的人口规模、现有基础、交通条件等情况,科学配置资源要素,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服务功能、经济循环,优先补齐口袋公园、社区餐厅、充电桩及停车位配置,逐步实现民生保障、公共服务、便利生活等方面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二是提升人才服务能级,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创新中心硬件平台,吸引研发团队入驻,积极对接国内高校、研发中心、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和创业资源,进一步增强产业人才活力,持续优化人口结构,抢抓质量型人口红利。三是提升城市消费能级,一是四个经济为重点,推动新兴服务业向多元化和规范化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找准居民消费需求,针对步行街万客隆、新天地等商圈,优化消费体验鼓励万达、通用等商业综合体积极招引首店入驻,完善人行道和公共设施设置,建设好消费载体,增强核心商圈辐射带动力和人口集聚度切实提升第三产业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立足乌海及周边地区区域发展大局,深度开发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等本地生活服务以及本地游、周末游业态,完善夜经济发展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商业街区经济发展,规范流动摊档经营管理,拓展消费空间,丰富消费业态,进一步满足居民多层次、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三)创新治理举措,进一步深化治理。一是强化数智赋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人口信息管理数据库,动态掌握本地流动人口总量、流出地状况、分行业流动状况、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公共服务诉求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等,开展动态监测和精准画像,为优化调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有效支撑。二是凝聚共建力量,通过服务先行、活动吸引、典型示范,广泛吸收新业态新就业参与社会治理,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群体优势转化为加强社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双向服务、互助共建、共同治理。三是培育文明风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载体,以开展我们的节日、创建文明家庭等活动为抓手,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乌海市范围内涵养文明风气,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四)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由之路。要聚焦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深化落实自治区“六个工程”和市委“十二项重点任务”,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找准发力重点。认真学习借鉴“淄博现象”“哈尔滨旅游热”等普世性的城市文化突破,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营造想老百姓所想、做老百姓所需的有温度、有情感的社会治理大环境。一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协同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推进煤矿矿权整合,推动焦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具有乌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精做优一产三产,积极培育平台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与周边盟市合作开发“环乌海湖”旅游资源,推动乌海湖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打造集田园风光、现代农业、运动健康、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沉浸式农文旅融合示范片区。二是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充分发挥乌海城镇化率高的优势,落实《乌海市精细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办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打造“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的精品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把城市做精做美。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注重新老城区融合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保持规划的制度刚性和连续性,统筹考虑地域性特征和用地空间、功能定位等实际情况,突出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布局精巧,科学划分功能分区,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康养、文娱等公共服务设施,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理念先进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推动新老城区衔接融合、基础设施协调一致、公共服务均等覆盖。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