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乌海市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
索 引 号: | 发文字号: | ||||||||
发文机构: | 统计局 | 信息分类: | 统计报告 | ||||||
概 述: | 乌海市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
成文日期: | 公开日期: | 2025-01-06 10:21:29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乌海市统计局 塔娜
(2025年1月)
摘要: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乌海市人口快速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是,性别比例失衡、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口呈现负增长等方面的问题仍需关注。
关键词:人口发展历程;特点;问题;建议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乌海市人口快速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但是,性别比例失衡、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口呈现负增长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要进一步提高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扎实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一、人口发展历程
根据资料显示,1949年解放之初,乌海地区人口为41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71人。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总人口由1949年的410人发展到2023年的55.6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0%。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49年—196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乌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医疗条件差、文化教育落后的原因,平均寿命仅为35岁左右,人口年死亡率高达46‰,80%以上人口是文盲或半文盲。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带来了乌海地区人口的急剧增长,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展开“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到1960年人口达到12.52万人,与1949年相比,增长205.5%。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1963年)。国家压缩城镇人口,精简机构,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职工被精减回乡或下乡支援农业。在三年中,乌海地区精减人口4.98万人,总人口减少到7.55万人。
人口较快增长阶段(1964年—1976年)。1964年,内蒙古建设兵团四师二十四团、一师八团6000多名现役军人、复员战士和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知识青年陆续来到乌海地区从事农业和工业建设。1965年,根据中央建立“小三线”精神指示,建立了“六五四”兵工企业。期间,成立了千里山钢铁厂、乌达发电厂、西桌子山水泥厂、海勃湾玻璃厂等自治区、中央企业,调来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艰苦创业。同时,地方企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到1976年乌海建市时,一、二、三产业发展基本成型,人口总数达到20.43万人,总户数4.05万户,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6.9人。
人口稳定增长阶段(1977年—2023年)。建市的近50年间,是我市人口稳定增长阶段。2023年末我市常住人口为55.62万人,城镇化率达96.38%,居自治区首位。人口密度为327人/平方公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7.75岁。
二、人口发展主要特点
(一)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1964年,国家开展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据资料显示,当时接受小学及以上教育的人数仅占总人口比重的36.2%。其中,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比重的0.69%,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占总人口的比重2.46%,接受初中教育的占8.88%,接受小学教育的占24.17%。到2020年,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大幅提高。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17万人,占23.10%;高中文化程度程度人口10.01万人,占19.01%;初中文化程度人口18.95万人,占35.98%;小学程度(含学前教育)人口10万人,占18.99%,未上学的人口1.54万人,占2.9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74年,高于国家和自治区(国家在11.05年,自治区11.25年)。
(二)劳动人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年龄人口一般指16岁及以上人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从事一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04%,二产业占60.62%,三产业占29.34%。2020年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4.14%,比1982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35.17%,比1982年下降了个25.45百分点;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到60.69%,比1982年上升了个31.35百分点。
(三)人口结构逐渐家庭小型化。当前家庭老少分居现象逐渐增多,“大家庭”概念相对淡化。从户均人口看,2020年我市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28人/户,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36人,家庭户规模进一步缩小。从家庭构成看,家庭户中一代户达12.58万户,占我市全部家庭户的56.36%,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5.61个百分点。从家庭人数看,家庭户中一人户、两人户、三人户、四人户分别占全部家庭户的25.76%、35.83%、26.43%和9.37%,与2010年相比,一人户、二人户分别上升7.7和0.1个百分点,三人户、四人户分别下降7.1和0.1个百分点。
三、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男女性别比偏高,男性多于女性。人口学上对人类社会或国家中的男女性别比,通常是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2―107之间。根据202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乌海市常住人口为55.62万人,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9.23,高于国家和自治区(国家为104.49,自治区为104.97)。性别比偏高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家庭结构失衡、婚姻市场的压力导致买卖婚姻,男性单身家庭增多,性犯罪比例上升等。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老龄化社会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就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2023年人口资料显示,乌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0.75万人,占总人口的19.29%,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42万人,占总人口的13.34%,乌海市步入老龄化社会。尤其近3年来,乌海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以年均近0.35万人的速度增加,老龄化水平持续加深,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诸如劳动力减少,医疗卫生资源压力较大,公共财政压力增大等问题。
(三)出生人口逐年下降。近几年,受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生育成本较高、老龄化叠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生人口逐年下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育龄妇女人数为13.17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2.69万人。2023年全市出生人口0.31万人,出生率为5.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与2022年相比常住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分别下降1.15和1.39个千分点。人口减少,将造成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上升,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住房、教育和娱乐设施的需求,从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
四、促进乌海市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结合全市实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健全和完善生育政策的配套衔接措施。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托管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托幼服务、教育服务水平,进一步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在就业、工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切实提高育龄夫妇生育意愿和养育能力,积极释放生育潜能。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生育保障机制。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消除传统“重男轻女”“男孩传宗接代”生育文化的影响,建立健全有利于女孩及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利益导向机制,包括实施女孩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对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和社会救助制度等,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从而使群众自觉放弃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的新风尚、新观念等,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趋于自然平衡。
(三)进一步加大留人引人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留人引人政策,提升留人引人力度,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加大对人才需求的研究与预测,动态发布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提高人才招引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针对用工结构性矛盾,加大对熟练稳定的普通技工(或销售人员、普通服务人员)的留引及培养培训力度。
(四)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力度,引导资金向养老服务领域倾斜。切实改善养老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公办养老机构、医养康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数量,增加普惠性养老机构建设及普惠性养老床位有效供给。将养老服务设施作为新建小区的刚性要求,并对既有小区进行养老设施建设及改造,确保养老设施配建到位。加大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对老年人口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