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乌海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 ||||||||
索 引 号: | 111503000115547383/2022-00919 | 发文字号: | 无 | ||||||
发文机构: | 统计局 | 信息分类: | 图表图解 | ||||||
概 述: | 乌海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 ||||||||
成文日期: | 2022-01-13 00:00:00 | 公开日期: | 2022-01-13 15:24:54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有效 |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解决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实现物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和建市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乌海依托地区富集的焦煤、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已经形成了有影响力和规模的物流区域和物流市场。但在面临信息物流技术创新巨大变革时,也出现了现代化程度不高、向外连接能力弱、传统运作模式亟待创新等问题,因此对于如何优化本地物流企业的营商环境,不断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成为现阶段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道路运输规模不断增长,货物运输能力提升
2020年,乌海市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GDP比重为6.6%,占第三产业比重20%。全市在交通运输局注册的道路运输企业有630户,运输车辆11423辆,从事道路运输或装卸搬运业务人员11120人。
从发运量看,公路货运量5354.6万吨,同比下降29%,主要受去年疫情影响。在此之前,“十三五”时期,公路货运量保持持续增长;铁路和公路的货物运输比为6:19,物流以公路运输为主。
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2020年营业收入39.5亿元,同比增长2.3%,运输行业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达56户,超亿元企业有11户。2021年1-11月营业收入41.8亿元,同比增长6.17%,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市第三产业支柱产业。
(二)整体物流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十三五”以来,我市的产业导向趋向于跨区域的协同、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链构建发展。在物流业重要性日益显现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物流领域,物流市场已经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主体竞争、多层次服务共生的格局。
从所有制看,国有与民营企业占比约为3:7;从需求看,既有民生需求,也有来自农工商等产业需求;从提供主体看,既有传统企业,也有专业化企业和新兴企业。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日趋呈现多样性,第三方、第四方、供应链、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经营模式加快发展。服务空间分布上有同城、区域、全国、跨境等多种类型。物流企业不断开拓业务范围,开展代收货款、上门取件、代客报关、代客仓储、代上保险、代发广告、签单返回等时效业务和增值服务;冷链、智能快递箱、智能快扫等新兴和专业化业务不断涌现。物流业与电子商务交叉渗透融合进程加快。物流服务竞争方式日趋多样化、差异化,竞争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商物流、快递快运、物流地产、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物联网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关注点。一些物流企业开始进军物流电商领域。
(三)物流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乌海公路运输是运输业的主体,传统物流模式仍在乌海占有很大比例,但与以往科技含量较低的状况相比,目前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增强。不仅物流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与物流业也进一步加快融合。大多数物流企业使用手持终端、GPS定位系统、电子条码等,加快应用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比如乌海本地平台“快成”和“海易通”,已经实现“互联网+能源+交通”全产业链运营服务,将交易中心、车货匹配、供应链金融、大数据中心和新用体系都体现在一个平台内,让货主寻找车辆方便,也使司机减少空驶概率。
物流信息平台的兴起吸引了部分重点物流企业的目光,部分走在前沿的企业如乌海市中海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经营实体物流企业的同时,研发“一号物流网络货运平台”,主要利用平台通过信息撮合,满足货主、车主物流需求。且推出全国通用的一号物流卡多功能一卡通卡片,持有该卡片可在一号平台合作油气站享受加油、加气等优惠,通过两年多的发展,在本地已占据了一定份额。我市在自治区拥有网络货运平台资格的企业有8家,像中海物流公司这样的标杆企业和技术龙头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都已踏足智慧物流领域,比如快成、飞鱼快车、安瑞隆和鸿达等平台,这些平台都是为有效整合社会运力资源,推动乌海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一)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够,物流资源待整合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84户受调查的企业中有47.62%的企业认为当前货运物流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够,物流资源待整合。
目前我市物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削弱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映能力和竞争力。信息技术在中小物流企业方面的应用不仅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计算机应用多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
(二)物流市场竞争激烈,传统物流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长期以来,我市物流企业一直依托于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做最简单的物运服务,管理方式相对粗放,经营理念落后。大部分物流企业缺乏规模优势,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而且附加值低,业务面单一,难以形成齐全的物流产业链。同时随着物流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周边城市和已经拥有全国连锁规模的物流企业涌入我市,形成物流市场新格局,给我市尚未步入现代化的物流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短途运输业务大部分都来自于本地的几户大型化工厂和煤焦化企业,例如:君正、广纳、神华等,与这些企业合作通常都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签订合同。但近些年这些企业为了适应价格不断变化的物流市场,提高利润空间,将一年一签或两年一签的招投标时间缩短为一月一签,增大了业务流动性。而本地的物流企业还停留在老式的“人情合同”里,稍不注意就被外地企业以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抢占市场,丢失业务。这些企业在丢失市场的情况下,更无暇寻求企业创新与变革,经营重点只围绕在货源和抵税票据上,抵抗风险能力较差。
(四)物流业发展环境有待提升
专业物流人才缺乏。我市小型物流企业是物流业的重要力量,占全部物流企业数量的90%以上。大多数以民营家族式企业的形式存在,其员工多数由企业主的亲友组建,外加招聘的周边工厂的退休财务、销售等流动人员,缺少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而网络货运平台的维护和管理,更需要高学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以目前乌海的实际情况看既吸引不来人才,更留不住人才。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4户受调查的物流企业内,仅有11户企业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的管理人员,仅占全部调查企业的13%。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困扰物流业发展。物流企业,资源分散,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资金链容易断裂,拥有的固定资产大多数为车辆,却无法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我市物流企业发展的阻碍。互联网金融的融入虽然大大拓宽了物流企业的融资途径和方式,但服务中小微型企业回报慢、风险大,很多条件不适应金融要求,导致金融主动针对中小微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的意愿不强烈。同时物流企业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的能力不足,融入渠道不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一)促进物流供应链创新发展,提高物运效率。充分发挥物流供应链系统化组织、专业化分工、协同化合作和敏捷化调整的优势,发展符合乌海特色的供应链企业,提高生产、流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企业综合运行效率效益。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将上下游小微企业整合嵌入生产经营过程,强化资源系统整合与优化能力;发展基于区域内分工协作的“区块型”供应链,促进区域内企业高效协同和集聚化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发展基于存货控制的“共享型”供应链,打通与整合生产、分销等各环节的库存管理,促进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统仓共配。
(二)建立统筹推进机制,构筑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公共平台。信息系统是构建现代物流的中枢神经,通过信息在物流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流动,可以使当地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增强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传统物流企业自行建立一个物流信息系统所耗费的资源是巨大的、昂贵的,我市物流企业迫切需要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对诸如配仓、装箱、运输资源的使用、运输路线的选择、工作计划的拟订、人员的安排、库存数量的决策、需求和成本的预测等方面给出最佳实施方案。建议成立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物流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统筹协调各部门出台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协调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物流业开始迈入信息化智慧化自动化的新时代,发展势头良好,乌海物流产业同样面临难得的历史契机。要盘活我市物流市场,需要各级政府、金融企业和物流企业增强协同联动,发挥我市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破除制约物流产业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聚焦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努力发展现代化物流新业态,持续推动物流传统模式优化升级,为努力构建我市经济发展新格局增添动能。
上一条:
下一条: